最近兩年,洗腦廣告密集出現在電梯、電視、視頻網站上。除非你戴降噪耳機,要不或多或少都會被洗腦,這種洗腦式的廣告,它到底有著怎么樣的魔力,消費者都表示惡心,但越來越多的甲方卻不斷增加投放,他的轉化率又如何?
我今天來科學為你解密。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下中外各種的洗腦廣告:
BOSS直聘、鉑爵旅拍、知乎洗腦廣告在制作上,一定程度借鑒了 Gmarket 的手法,算是內地洗腦廣告的鼻祖創(chuàng)意,Gmarket 美術和演員服裝比較講究,根據家電、旅行等不同賣點,設計不同的場景和舞蹈,在韓國引起不小的轟動。Gmarket 由于制作較為精良,反而在洗腦屆廣受好評,國產廣告依葫蘆畫瓢為什么都被吐槽?
為什么近2年,越來越多企業(yè)熱衷于重復洗腦廣告,我們先來看下整個廣告市場大盤。為什么要看廣告市場大盤?廣告預算可以側面了解中國經濟走向,我們從調研報告中可以看到2019年上半年,中國廣告刊例花費同比下降8.8%,同比2018年上半年則是9.3%。說明媒介都在打折售賣廣告位。
從不同媒介渠道可以看到,除電梯電視、電梯海報、影院視頻外,其他的媒介渠道都在負增長,其中報紙跌掉30.6%,廣播跌9.7%,傳統(tǒng)戶外跌18.9%。
我們再來看下分眾傳媒的股價(中國樓宇廣告位代理商),和主流媒介一樣有較大幅度的下滑。
在這樣的營收壓力之下,電梯間廣告降低媒介品質,接收一些低于正常水平的廣告內容投放,畢竟生存大于體面,廣告主營銷推廣預算,是近10年來最低。和2009年相當,這也說明廣告主品牌方口袋里沒有錢了。
從2007年新浪、網易、騰訊、搜狐微博大戰(zhàn)興起,將中國媒體帶入到社交媒體時代,加上人手一臺智能手機,徹底釋放了人的媒介能力,讓你我從傳統(tǒng)媒體,一下子來到了社交媒體。這是什么意思?以前大眾獲取信息是從電視、報紙、網絡上獲取,這些都是經過編輯篩選的內容,強制插入廣告,對比現在,這是個多么糟糕的媒體年代。有了微博、微信等社交媒體,你獲取的信息,大多數都是由個人發(fā)布的,信息量呈現爆炸式增長。APP為了最大化的獲取用戶,不斷的提升產品體驗,讓你逐漸沉迷其中。
分眾發(fā)現大家都沉迷于刷手機,沒有人在看電梯的靜態(tài)廣告了,這就導致電梯廣告雖然存在,但信息有效觸達率大大降低。因為你都低頭刷手機,沒有人在短短的5~30秒內看廣告了。于是近2年分眾大力推廣電梯視頻廣告,將靜態(tài)廣告視頻化,你眼睛離開了,耳朵總不能揣兜里吧(江南春嫵媚一笑)。
那要如何策劃一條視頻電梯廣告,讓你一進入就可以全方位的接觸信息,讓你短時間最大化被動接受廣告?類比下難度:你可以對比下背誦文章,記住某個手機號,背英文單詞的痛苦程度,想想這是多么艱巨的商業(yè)課題。我們來分析下現在電梯間的環(huán)境。在電梯中,會讓你在空間上處于“真空”狀態(tài),我大概畫了個透視圖,請隨意吐槽我的畫風。
這個“真空”有如下特點:
在一個密封的鐵盒子里,手機短暫無信號;
你和領居都會裝到這個鐵盒子里,讓人拘謹;
你習慣低頭看手機,照顧小孩,拉寵物繩,焦急的等電梯到達;
從1樓到30樓,有5~30秒的真空時間。
有了這些觀察,我們要如何將一個陌生的詞匯信息,在5~30秒內最大可能的植入每個人的腦海中,或是產生明確的相關聯(lián)想?
這里有個理論需要普及下,卡西奧波(Cacioppo)和佩蒂(Petty)提出的二階段認知反應模型。們都知道一個數據,品牌方為了最有效的傳播信息,廣告內容盡量短,要不斷的重復7次以上的播放,才可以達到廣而告之的效果。也就是說你播個一次兩次,幾乎是沒有效果??ㄎ鲓W波和佩蒂提出的二階段認知反應模型,就很好了解釋了重復次數與廣告效果的關系,廣告效果與廣告重復之間成倒U形曲線關系。
在二階段認知反應模型中,第一階段,即廣告重復次數少時,重復曝光為受眾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去考慮廣告的內容及其含義。重復的過程克服了人們進行信息加工的時間限制,精細制作的可能性隨重復次數的增加而提高,精細制作使受眾充分地接受廣告信息的說服,因此增進了說服效果。
在第二階段,適當的重復促進了人們對廣告購買理由的客觀評價。但是,隨著冗長乏味情緒的喚起,大腦信息加工開始轉向有異議的論點,同時也指向廣告訴求的情境因素。當重復次數過多時,受眾會盡量回避接受廣告訴求,把認知活動轉移到其它信息上,如看雜志時翻到下一頁,看電視時調到別的頻道,關閉時間流廣告等。
課代表總結一下:
廣告內容盡量短,要在目標消費者腦中不斷重復7次以上,才能達到廣告效果;
第一階段中,重復曝光的過程中,精良的內容,會增加廣告的說服力;
第二階段中,當重復次數過多時,冗長乏味的情緒會喚起,目標消費者會盡量回避接受廣告訴求;
到達重復正負值為0時,再重復廣告就會觸發(fā)抵觸情緒。
所以,結合我畫的鐵盒子(電梯間)和二階段認知反應模型,品牌方需要如下的創(chuàng)意公式:“超級明星+超級媒體+短時間重復+產品利益點輸出”。
超級明星和超級媒體,增加信息的說服力,讓你相信這個東西靠譜,值得信賴。短時間重復,不斷的提及品牌和利益點,最好在乘坐一次電梯的過程中,就可以聽到7次以上的重復信息。最后,用產品利益點來喚醒目標消費者,以達到效果轉化,在潛在消費者腦中烙出品牌印記,讓你在下次選擇產品的時候,增加說服力,減少選擇的阻力,是不是有了這些,品牌的建設就達成了呢?并沒有。
人類的記憶是有分步驟的,下面我們來看下人類記憶的過程。正常一個洗腦廣告你聽三四次,到接受7次以的觸達后,這個信息才進入「感覺記憶」中,如果不進行喚醒,就會消失。所以需要在短時間內「復述」一下,讓「感覺記憶」變?yōu)?strong>「短時記憶」,這個過程需要不斷的重復,重復,重復,重復,重復,重復,重復,就達到洗腦的效果了。
二階段認知反應模型告訴我們,當重復次數過多時,受眾會盡量回避接受廣告訴求,把認知活動轉移到其它信息上,如看雜志時翻到下一頁,看電視時調到別的頻道,關系信息流騷擾廣告。甚至會惹怒你,你生氣并沒有用,你已經被廣告洗腦了,這個信息已經在「短時記憶」中了,需要時間慢慢的才會淡化,如果遇到有相關元素的觸發(fā)下,你會立刻產生聯(lián)想。
如果你正在看車,買房,找工作,拍婚紗照,你就中了知乎、易車、BOSS直聘、鉑爵旅拍洗腦廣告的套路,這也導致更多的廣告主選擇洗腦廣告的原因,結果是真有效啊,誰會和市場過不去,可能因為你搶占了先機活下去,有什么比這個更重要嗎?沒有,所以那就不要臉的洗腦吧(洗洗洗老板如是說)。
但是,國產洗腦廣告不應該用大純色背景,這是純屬偷懶行為,也可以說是為了將某一顏色與品牌做關聯(lián)。知乎的藍色,BOSS直聘的淡綠色,瓜子的深綠色等。這會增加洗腦廣告信息的快速飽和,在二階段認知反應模型中,第二階段快速下滑,大腦看廣告已經沒有更多信息了,從而就惱怒了,如果該信息跌入負面還進行重復,則就引發(fā)了公關危機。
我一開始舉例的韓國電商 Gmarket ,他們在每條洗腦廣告的信息上,通過多場景,分賣點真實的搭建場景來豐富內容,試圖讓第二階段信息延長,別快速下滑,這就是人家高明的地方,國內廣告人任道重遠啊。
韓國電商 Gmarket 不同利益點,針對的不同場景洗腦廣告。增加了信噪比,媒介費用又需要開一大筆,這也是為啥知乎、BOSS等不約而同的選擇純色背景,這是一次快準狠的洗腦,還可以達到品牌占位某一顏色的作用,那就犧牲掉品牌口碑吧。你不信洗腦有用?
我們下面做個小小的測試,相信你會在腦海中,一秒內寫出答案,或跟著念起來。
成都廣告公司用戶原創(chuàng),轉載請遵守規(guī)范
136 0806 8886【加微信請注明來意】
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(qū)天府三街1599號(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)